《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职成[1999]19号文件通知精神,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北京市中专教育研究会联合组织项目组,申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项目,参加竟标,经教育部组织评审,批准中标,列入“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首批研究与开发项目。一年来经项目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教育部职成司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等多方面支持,项目研究工作已全面完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 项目研究基本情况
1.研究概况 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北京市中专教育研究会组织全市职业教育督导、行政、教研、科研、行业专家、重点职业学校校长等20余人,组成以谢幼琅同志为组长的项目研究组,各个成员均多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项目组成员优势,通力合作,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还在11所中专和职业高中校进行项目研究的试点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2.工作进程 学习、调研和起草:1—6月,项目组成员深入学习全教会精神、教育部教职成[2000]1号、2号文件,借鉴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吸取北京市中专与英方合作试行BTEC课程教学的经验,借鉴了劳动部引进和推广英国NVQ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经验,借鉴了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中国加入WTO后对经济、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等,结合北京市督导评估、骨干示范校评选和参加全国评选国重校实践,明确项目研究指导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强化创新意识,起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指标体系》。
座谈、走访、征求修改意见: 7—9月,项目组组织四次有20所职业学校校长、10位专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中央教研所、中国职教成教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专家,赴天津等省市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
试点实践: 10—11月制定试点方案,进行试评培训。在11所中专和职高校认真试点实践,检验实效,召开了试点研讨会,提出修订建议。
修改、完善、定稿: 12月,进一步修改完善指标体系,撰写研究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和专家鉴定会,将项目研究成果报送教育部职成司。
3.主要研究成果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指标体系》及参考附表
(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指标体系》软盘和光盘
(4)北京市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评估试点实验报告
二、项目研究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项目研究必须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以教育部教职成[2000]1号和2号文件精神为依据,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面向全国不同地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发展,主动适应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依据,也可作为职业教育行政、督导、教研、科研部门和业务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依据。
三、评价原则研究
在明确项目研究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项目组首先重点研究评价原则,深入研究论证、统一认识,确定控制与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以下原则:
1.科学性强,突出创新 科学性强,要求项目研究要在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吸收借鉴国内外新成果、新理论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有求真求实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经过试验,认真修改完善,充分体现项目研究的完整性和广泛性。从全国各地各类职业学校实际出发,采取定量的绝对标准和定性的相对标准相结合,定性的相对评价为主,允许各省市、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有不同区分度的目标。针对职业教育面临跨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体系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评价观念新、内容新、方法新,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打破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观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新要体现在条目设置、内涵要求、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对创新的要求融入到各个条目的内涵之中。方法新在于强调社会认可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校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教育的本质,鼓励学校发挥优势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
2.导向性强,立足于导 导向性原则重在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建立完善机制,加大对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首先,要求指标体系要有办学方向评价,导向学校要有明确的现代化办学思路。制定高起点规划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用学生质量的评估来考评教学目标达到度,要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保障系统,教学运行控制系统和改进激励机制。二是,导向突出改革的主线,对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方法、考核和手段改革、教育现代化等均有明确要求,将推进教学改革贯穿于体系始终。三是,导向发展,要求体系既有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又有职教现代化的较高标准,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方向导向,既考虑评价标准的现实性,又重视评价标准的超前性,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激励学校努力奋进。总之,导向现代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深化改革,办出特色。
3.可操作性强,简洁易行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可操作、可测,便于把握,力求简洁易行。首先,体现在指标条目少,只设四个一级指标,下设17个二级指标,不再另设三级指标。二是,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必要的定量评价采取量化后定等取中值的评价方法,简化了运算。对于许多不易控制,有一定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因素,要求以实际运行资料作依据,采用定性评价,特别在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评价中,注重日常评价的积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三是坚持切实解决问题,讲究实效,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可宏观调控,又有灵活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可依据有关法规,对某些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实事求是实施评价。防止高、大、空,对每项内涵都要求有实事求是的可提供的材料做依据。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项目研究的重要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主体(学生评价权重大,所设二级指标项目多,测评手段也多),又是评价动力主体和评价结果主体,评价体系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采用了纵向与横向评价交叉进行的办法。按照教育目标要求横向建立素质教育自评方案,纵向评价考虑学生个体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阶段性,分阶段评价定期自测自查各种素质能力的变化,制定成长曲线,通过“内差异评价法”对比增值情况,对“学生成绩”不是学生的优良率,而是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一致。以确定自身发展的相对位置,决定下一步行动的目标策略,激励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断进取、健康成长。
5、外在性强,社会认可 项目研究要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始终与社会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学校要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机构,以社会需要为超动力,以训练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强调多角度、多侧面评价,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用户、教师、家长、毕业生和社区等社会各方面参加评价,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查看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从不同角度审视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效果,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四、评价内容研究
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遵循既是全方位的,又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学生质量评价为重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努力创新的原则。共设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4个一级指标,下设17个二级指标。体系体现一级指标全,“学生质量”指标权重大,二级指标活,将鼓励、支持改革和鼓励创新内容融入内涵要求。
“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建立创新教育意识,有明确的现代化办学思路,高起点的规划,面向社会检查学生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整决策,适应需求。“教学保障”,除有关改革和规范要求外,突出对教师素质能力提高、师德、现代化教学观、创新意识、现代教学技术掌握以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比例;重教学设施现代化建设,保障教学经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发挥最大资源效益。“教学运行”重在强化改革创新,突出现代化管理,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改革、产教结合和教科研均有明确要求,提出“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提出采用“课业评价”、“工作成果评价”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多种考核手段,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引入“社会评价”采取“工作现场考核”等。“学生质量”的评价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包含了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全方位的要求,设置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通用能力”、“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毕业生质量”等6个二级指标,对在校学生作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可鉴定为主、激励成长过程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多角度多侧面社会评价作用,开展“学生质量”的评价,建立和完善对学生成长的过程监控系统,使学生质量能得以有效控制和保证。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和内涵基本为金字塔型,四层结构(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评价与反馈的关系。从评价结构上看,是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结合,横向部分体现了学生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纵向部分体现分年级分阶段进行。
五、评价方法研究
指标体系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定等中值与定量定等取中值的评价计分方法,评定等级为A、B、C、D四等,对应中值分为95、83、68、30。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与内涵评价方法有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和群测四类方法。还在“学生质量”评价中,采取了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多角度测评,采用了设置学生各种成长曲线,视内容要求分年级进行。每个学生毕业时,可获取一个自己、教师、家长都能认可的“成长手册”(含成果),通过“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增值”大小,进行可鉴定的定性评价,试图调动每一位在校生自我激励、客观认识自己,积极上进的积极性。学校和上级评价则可根据学生自评、多角度评价和成长曲线的真实度、创新典型事例和成果情况来定性评价,确定条目评价分值。
六、通过试点实践,进一步修改完善
自9月份起,我们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农业学校、一轻工业学校、市化工学校、信息管理学校、大兴一职校等11所中专和职业高中校,进行评价试点。11所学校普遍重视,把试评工作看成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真题真做,认真自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取得显著成果,普遍认为指标体系对学校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建立完善教学质量控制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各校还通过评价试点实践,从评价指标体系文字说明,到评估内容、方法、附表的修改及实施都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使指标体系得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得以进一步突出科学创新,简便可行,经得起检验。
[2]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3](美)W.James Popham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5](美)W.James Popham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